焦點閱讀
“廣東菜心”在寧夏的賀蘭山腳扎下根來,變成“寧夏菜心”,成為國家農產品地輿標志產品,走出一條特點發展之路。今朝,寧夏回族自治區菜心種植面積超27萬畝,銷售額達36億元以上。跨越近2300公里,“外來菜”若何變成“當地菜”,寧夏菜心為何暢銷年夜灣區?記者進行了探訪。
走在寧夏回族自治區銀川市賀蘭縣立崗鎮先進村的供港蔬菜種植基地,菜心采摘剛剛掃尾。翻地、起壟、冬灌,基地工人們在田間勞作,為來歲的菜心種植做準備。
“我們生產的菜心,只需36個小時便可從寧夏的田間地頭直達年夜灣區市場,供不應求。”擁有粵港澳年夜灣區3個城市的分銷基地,寧夏全農農業科技無限公司先進村生產基地負責人陳定有說。
僅在賀蘭縣,就有15個寧夏菜心種植基地,種植面積2.45萬畝。作為寧夏冷涼蔬菜的代表性品種之一,大批寧夏菜心通過冷鏈運輸被送往年夜灣區市場,成為享譽粵港澳年夜灣區的名牌產品。
標準化生產,精細種植保證品質
“廣東菜心”最後落戶寧夏,恰是因為這里獨特的氣候條件。以賀蘭縣為例,這里均勻海拔1000米以上包養,夏日干旱少雨,光熱資源豐富,同時有黃河水澆灌,適宜蔬菜養分積累。
陳定有介紹,公司從本世紀初便在廣東以外埠區試種菜心,在多地嘗試后,最終選中了寧夏。“在寧夏,菜心種植的應季其實就是廣東的‘反季’。南邊夏日多雨、高溫高濕,種植時蔬菜不難漚爛,病蟲害也多。但包養網心得這時寧夏正好少雨,病蟲害少,還不消打農藥。這樣種出來的菜心不但品質好,平安性也高。”陳定有說。
靠包養網著好吃、平安的金字招牌,寧夏全農農業科技無限公司獲得了供港蔬菜的綠色認證,種植面積從2008年的800畝增添到今朝的8000畝,全年產出30萬噸冷涼蔬菜供應粵港澳年夜灣區市場。
後天條件好,也需科學種植。與“廣東菜心”一同來到寧夏的,還有年夜灣區企業帶來的標準化種植方法。
拿起mobile_phone,陳定有向記者展現種植場景。菜心坎里,一畦畦20厘米間隔的田壟有序擺列,菜心帶著水珠,采出工人手指翻飛間,鮮嫩菜心就被整齊割下。現在,全農公司的供港蔬菜基地采用自動化噴灌系統和無人機飛防作業,極年夜節省了人工治理本錢。
打開mobile_phone應用,輕輕一點,2000畝的菜心種植基地被劃分為數十個地塊,播種、除草等情況清楚可見。“公司本身研發了數字化田間治理監測平臺,可以在mobile_phone上實現種植、施肥、噴水等全流程治理。”全農公司物資調度負責人吳曉寧說,“今朝旋耕地盤、播種、覆膜等流程都能實現機械化。每年能種5茬,每茬產量在800到1200斤,整個種植周期畝均產值能達到1萬元。”
精耕細作種植出來的菜心口感若何?隨手掐一點菜心的芽尖細細品味,口感清新,肉質肥嫩。“通過現代化種植手腕種出來的菜心吃起來口感脆嫩,產品一經發布就暢銷年夜灣區市場。”陳定有說。
構成產業鏈,速率贏得新鮮口感
銀川至年夜灣區的廣州市有近2300公里的距離,讓好吃的菜心好賣,離不開現代物流體系。
2007年,有企業開始在寧夏青銅峽市試種菜心賣往噴鼻港,運輸方法是空運。“當時大師叫菜心‘飛機菜’。空運到噴鼻港,一個箱子重30斤,需求年夜幾百塊錢的運費,售價比牛肉還高。”寧夏鮮豐農業開發無限公司負責人李后學回憶,當時菜心品質雖好,但昂貴的售價限制了銷量。
新鮮,是保證菜心口感的關鍵。自田間收割開始,帶著露水的菜心稍一包養網遇高溫,就會變軟、漚爛,影響口感。在寧夏,隨著供港蔬菜產業的發展,“產地冷庫+冷鏈運輸+分銷冷鏈”的形式被開發出來。
進進鮮豐農業公司的冷躲庫,冷氣襲來。“冷庫要維持在1.5攝氏度的低溫,采摘好的菜心送進冷庫后,通過‘降溫鎖鮮’,可以疾速進進休眠狀態。”冷庫里,李后學比對著掛在墻上的地圖,畫出菜心的“行走路線”。
當天采收的菜心在預冷6個小時后,將在越日清晨2點打包分裝。早上8點,冷躲車出發直達廣州,并在廣州、深圳、東莞等地的二級配送中間進行二次配送。此中,部門菜心抽檢完成后搭上前去噴鼻港的貨車,進進噴鼻港市場。
“有了專業的冷鏈運輸,一箱30斤的菜心,運費下降到15元。”李后學說。
現在,寧夏全區天天有近80輛冷鏈貨車將菜心發往長三角、粵港澳年夜灣區等地。為保證蔬菜“奔走千里”還“帶著露水”,從源頭上解決農產品產地“最後一公里”的倉儲問題,賀蘭縣加年夜冷鏈設施建設,今朝有56家企業建成規模約8.99萬噸、凈容積44.95萬立方米的產地冷躲保鮮庫,晉陞了農產品產地倉儲保鮮冷鏈及商品化處理才能。
位于賀蘭縣的寧夏興耘田現代農業開發無限公司的分裝冷庫里,堆疊的標準泡沫箱外貼著詳細的分裝標簽,下面標明了蔬菜品種。公司總經理魏新平易近指著一個個標簽介紹:“遲菜心、豌豆苗、西藍薹……菜心還分圓葉、尖葉,最多可以細分紅50多種。”
針對市場需求,寧夏不少供港蔬菜基地制訂了嚴格的種植技術標準和質量管控標準,從種植、治理、采摘到打包、冷鏈運輸、銷售,已構成完全的產業鏈。
“港菜”變“寧菜”,機制晉陞brand價值
菜心從廣東落地寧夏,又回到南邊,在年夜灣區打響了著名度。“以前寧夏高品質蔬菜重要用來供港,大師把寧夏蔬菜稱作‘港菜’,現在直接叫‘寧菜’,從稱呼上的變化就可以看出市場對寧夏蔬菜brand的認可。”賀蘭縣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間主任吳昊林說。
“港菜”變“寧菜”,寧夏菜心風靡年夜灣區,背后是全重生產機制的摸索樹立。
每年菜心上市時期,來自貴州的韓小琴就像候鳥一樣來到寧夏,從事菜心采出工作。“我在這兒已經干了6年,一個月最多能掙8000元,是在家鄉務農的兩倍。”韓小琴說。
“菜心的起壟、種植、澆灌、施肥等環節都可以實現機械化,但唯有采收只能依附人工。”陳定有說,每年4月到11月,寧夏菜心天天都需求及時采收。為了確保供應不斷檔,就需求樹立穩定的生產機制。
賀蘭縣通過技術示范、項目建設、brand打造推動蔬菜產業提檔升級,完美“公司+包養基地+農戶”和“訂單農業”的形式,讓龍頭企業與菜農樹立起“好處共享、風險共擔”機制。
“這樣的機制,讓企業對采收和銷售環節進行兜底,承擔市場風險,可以穩定當地種植戶的信念。”吳昊林介紹,龍頭企業和農業經營主體通過流轉地盤、進股分紅、抱團發展、基地帶動等多種方法聯結,讓村平易近能夠就近吃上“產業飯”,同時還能晉陞村里農業集約化經營程度,引導村平易近吸納和運用標準化生產技術發展現代農業。
除此之外,賀蘭縣還累計選派(聘)科技特派員146人為產業發展助力,并通過政策獎補、科技計劃類項目立項等方法,累計投進1800萬余元攙扶特派員進行試驗示范,惠及90家企業。
“2023年賀蘭縣蔬菜種植總面積24.38萬畝,蔬菜全年產量47.46萬噸,產值達14億元,有用帶動農戶就業增收。”賀蘭縣農業農村局黨組書記、局長陳瑛說。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