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時報記者 楊舒宇 環球時報特約記者 韓雯】韓國現代汽車集團日前向american總統特朗普奉上的一份價值210億美元的投資“年夜禮”,在韓國惹起持續震動。韓國業界廣泛認為,一些韓國年夜企業或將陸續增添對美投資,引發對韓國制造業基礎能夠被徹底動搖的擔憂。
“K-制造”在美投資150萬億韓元
韓國《朝鮮日報》26日報道稱,隨著現代汽車集團率先宣布對美投資,韓國業界廣泛認為,三星、SK、LG、浦項、韓華等韓國年夜企業或許也將陸續增添對美投資。“其他企業也在考慮在特朗普執政初期向其示好以創造傑出商業環境的投資計劃”。此前的21日,年夜韓航空的母公司韓進集團會長趙源泰也在華盛頓與american商務部長霍華德·盧特尼克簽署協議,年夜韓航空將向波音和GE航空航天公司購買價值327億美元的產品和服務。
報道稱,韓國國內有觀點擔憂,現代向american的轉移能夠引發連鎖反應,在韓國國內反企業氛圍日益濃厚、監管趨嚴的佈景下,疊加特朗普當局的“關稅炸彈”壓力,越來越多韓國企業開始認真考慮向海內轉移。
不僅汽車行業,韓國經濟的焦點支柱產業——半導包養體也正在慢慢外流。三星電子計劃在american得克薩斯州建設兩座晶圓代工廠和一個研發中間,總投資超過370億美元。SK集團也將在印第安納州投資建設高帶寬存儲器封裝工廠,并在佐治亞州建設電池工廠,總投資達220億美元。此外,LG集團將在田納西州建設家電工廠,并在佐治亞州設立電池工廠,投資規模達200億美元。僅現代汽車等重要企業的對美投資總額就已高達150萬億韓元(約合1022億美元)。
整條“價值鏈”被轉移
流出的不僅僅是年夜型企業。報道稱,以現代汽車在佐治亞州的電動車工廠為例,其零部件供應商以及生產剎車、把持臺、車門等部件的中小型一起配合企業也一并移至american。同時,電動車焦點零部件電池包養企業及其下游資料供應商也隨之進軍american。這意味著,整條“價值鏈”都將一同轉移至海內。韓國制造(K-制造)正在“往韓國化”。
事實上,自1997年韓國外匯危機以來,現代汽車集團就已慢慢將生產基地向海內轉移。從上世紀九十年月現代和起亞汽車在國內建廠后,截至往年未在韓國國內新增重要生產設施。與此同時,韓國外鄉的汽車產能也在縮減。2010年之后幾年,現代汽車和起亞汽車合計年產能曾達350萬輛,但受韓國“每周52小時任務制”實施等原因影響,今朝產能降至3包養15萬輛。
文章認為,雖然特朗普當局的關稅壁壘是促使現代汽車此次對美投資的主要緣由,但韓國國內的反企業文明、嚴苛的監管以及強硬的工會環境等束縛企業的文明也起到了必定感化。有相關人士指出,american等國家采取“胡蘿卜加年夜棒包養網”戰略,輪番應用激勵和關稅施壓,試圖吸引韓國企業。而在韓國國內,企業們呼吁放寬監管的聲音卻得不到回應。
例如,半導體行業一向請求當局允許研發部門能夠不受“每周52小時任務制”限制,但相關提案長期擱置國會。此外,被制造業經營者視為“可怕法案”的《嚴重災害處罰法》,不僅阻礙韓企出海,也成為外國企業進軍韓國市場的障礙。還有過高的繼承稅,使得許多韓國企業難以順利進內行族企業繼承,企業界的呼吁也屢遭忽視。
《朝鮮日報》痛心腸稱,在這種情況下,具備全球競爭力的尖端制造企業將工廠、人才、技術周全轉移海內,韓國制造業空心化的問題將日益嚴峻。
韓國將變成“銹帶”?
《朝鮮日報》一篇評論以造船業為例稱,韓國造船業市場份額的下滑部門緣由在于近年韓國造船業的追加投資僅限于海內建造或收購海內公司,越來越少的年輕人從事造船業,造船業生態已經“被破壞”。
同時,制造業的外流將導致韓國傳統工業地區墮入經濟闌珊,尤其是向年夜企業供貨的小型企業將遭到嚴重沖擊。韓國《逐日經濟》日前報道稱,以三星電子為例,2010年之后,隨著三星電子將位于慶尚北道龜尾市的mobile_phone生產線轉移至越南等海內地區,周邊一起配合企業一度因生產量減少而墮入窘境。“年夜企業和中小企業紛紛向海內轉移……這樣下往,韓國整個國家將變成‘銹帶’。”
《朝鮮日報》稱,制造業被視為“從發達國家向發展中國家轉移的產業”。曾經,人們認為造船業、存儲芯片、電池等產業不適合在發達國家繼續發展。但是,世界各國現在對制造業的認知已發生改變。任何國家若無制造業就業崗位,不僅難以實現經濟增長,甚至連維持現狀都較為困難。
有韓國產業經濟貿易研討院專家指出,為避免韓國工業區墮入“銹帶化”,企業要靈活應對急劇變化的全球局勢,在韓國保存必定規模的生產設施反而更有利。同時,要通過加年夜研包養網發投進,尋找在韓國生產并下降本錢的方式。他還補充道,當局也應當加鼎力度供給包含稅收優惠等在內各類支撐辦法,以幫助企業維持國內生產。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