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國思政課·外行走中浸潤】
編者按
黨的十八年夜以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點社會主義思惟鑄魂育人成效明顯,思政課建設、日常思惟政治任務、課程思政周全推進,各地各校涌現出一批“行”在路上、“走”進內心的“年夜思政課”。
“行”在路上,教師們“埋”下崇奉的種子;“走”進內心,同學們收獲時代的共鳴。本版開設“強國思政課·外行走中浸潤”專欄,從貼近實際、體察現實的出色一課出發,還原課堂實況,讓時代的溫度與理論的高度彼此賦能,于“播種”和“收獲”之間感觸感染師生們昂揚奮進、勤學篤行的動人風采。
這個五一假期,上海財經年夜學國際教導學院的同學們走進敦煌當代美術館“探美”。“作為商科學生,若何用所學知識讓敦煌走向世界?”一位學生提問。
學校商學院傳授葉巍嶺這樣答覆:“當你們用營銷理論讓敦煌故事打動更多年輕人,用數據剖析優化文明產品,就是為敦煌文明國際傳播出了一份力。”
這場跨越千里的思政課,是為了讓同學們在“行走”中領悟:文明傳承是每個年輕人的任務。
現在,一所所高校打破傳統課堂邊界,一堂堂“行走的思政課”漸次展開,多元場景重構了思政教導的時空維度包養平臺推舉。創新的思政課教學若何讓傳統文明更“接地氣”,又怎樣激發青年投身文明傳承的內生動力,在實踐中堅定任務擔當?
以文明地標為課堂,激活歷史中的思政元素
在北京中軸線四周,中國國民年夜學學生走進一個個院落,實地親身經歷文物普查任務,學習若何準確填寫文物普查記錄表,記錄建筑特征。奔騰不息的歲月長河中,聳立的建筑成為歷史逗留的驛站,也在同學們的觀測下,成為讓文明重現的課堂。
中國國民年夜學財政金融學院2023級碩士研討生李逸飛牽頭開展了“北京中軸線上的年夜思政課”全國第四次文物普查志愿服務任務。“通過與居平易近和基層任務人員交通,我對中華優秀傳統文明的現代傳承有了更深的懂得。我們是助力文物保護與應用的一份小小推動力,更是千百年來中華文明年夜河中不成或缺的一朵浪花。”李逸飛說。
從故宮的宏偉殿宇到正陽門的厚重城墻,從鐘鼓樓的晨鐘暮鼓到永定門的滄桑古韻,北京中軸線不僅是一條7.8公里的建筑軸線,更是一條貫通古今的“文明之軸”“精力之軸”“氣力之軸”。中國國民年夜學以這條軸線為課堂,打造“北京中軸線上的年夜思政課”,讓學生外行走中觸摸歷史脈搏,在實踐中激活文明基因。
天津財經年夜學將課堂搬至年夜運河畔的天津市靜海區,學生在運河文明博物館中追溯漕運歷史,從“狀元村”呂官屯的“耕讀傳家”平易近風中懂得家風傳承的氣力。
在實踐中,天津財經年夜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師劉思源發現,三類內容最能激發學生興趣。一是和學生學習生涯實際有關聯的事物。好比:“狀元村”呂官屯的高考績績榜單。參加實踐的學生獵奇為什么呂官屯村高考績績這般凸起,從而萌發了探討“耕讀傳家”家教家風的興趣。二是學生沒有見過的“別緻事物”。好比運河文明博物館里展陳的“土灶臺”“婆婆眼”,與清末年夜太監“小德張”有深摯淵源的“德本堂”醬菜,楊柳青木版年畫等,都激發了學生探討歷史舊事的興趣。三是教師布置的富有研討價值的課題,如以姓氏為線索探討家風對家族的影響等,這些課題能夠讓學生在探討中體悟“品德”“家風”的主要性。
西安路況年夜學則深刻陜西商洛鄉村,帶領學生觸摸農耕器具,在歷史與明天的交匯中,感知傳統文明與現代管理的深度融會。
陜西商洛市商州區城關街道的東店子社區村史館,至今讓西安路況年夜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師李天姿記憶猶新:“這是少數以村為單位、由集體出資建設的記錄本村近百年農耕傳統文明的專題歷史館。館中耬、犁、鋤、耙等各種傳統農耕器具次序遞次排開,升、斛、斗、秤、籠等傳統生涯用品一應俱全,周全展現了該地區農耕環境、家居生涯的歷史變遷。這種沉醉式親身經歷讓同學們直觀感觸感染到中華優秀傳統文明的魅力,同時也認識到鄉村產業振興、特別是集體經濟的發展壯年夜對鄉村文明振興的支撐感化。”
西安路況年夜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傳授蘇玉波認為,中華優秀傳統文明的精力內核與當代思政教導目標高度契合。“通過組織開展以傳統歷史文明、鄉土文明、風俗文明等為包養主題的實踐活動,能幫助學生在具體場景中體悟、驗證抽象理論命題,在多維空間轉換中構包養網建起以事理為主線的‘理論—歷史—現實’三維認知框架。”蘇玉波說。
“動”起來的教學,讓“行走”的親身經歷與書本的理論融會互補
“這堂課改變了我對傳統文明的‘靜態印象’!”說起這堂行走的思政課給本身帶來的改變,西安路況年夜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碩士研討天生欣慧說:“課堂上,老師引導我們思慮‘傳統文明只是歷史的符號,還是現實的動力?’隨后,我們實地參觀了東店子社區村史館。當我看到清代‘春長日永’匾額與2023年村集體經濟分紅賬本并列展現時,第一次逼真地感觸感染到傳統文明并非塵封已久的歷史印記,而是潛在于現實生產生涯中的精力氣力。”
“動”起來的思政課,若何防止“走馬觀花”?
李天姿表現,與傳統課堂比擬,“行走的思政課”是一種“專題式理論講授+多樣化社會實踐+主題式開放討論”的新型教學形式。具體來看,教學過程圍繞“問題提出、案例導進、理論闡析、實踐強化、分組討論、教師總結”6個教學環節展開,構成從“第一課堂”到“第二課堂”再回到“第一課堂”的教導閉環。
李天姿認為,課堂講授、學生討論、社會實踐中問題不對應、主題不銜接,導致了部門“第一課堂”與“第二課堂”的錯位與割裂,具體表現為學生實踐親身經歷走馬觀花、淺嘗輒止,只能逗留在“內行看熱鬧”的理性層面。她表現,改進教學,主題整合是關鍵。“好比,我們這堂課的主題是‘若何傳承鄉村優秀傳統文明’,它將理論命題、教學專題、實踐主題貫通起來,引導學生圍繞中間問題開展研討型學習,力圖在‘理論闡釋+實踐體悟’的過程中發揮1+1>2的應有用用,推動學生由‘看熱鬧’向‘看門道’轉變。”
要在實踐中講好理論,既不克不及走馬觀花,也不克不及照本宣科。“經過多年摸索,我們找出了一套能夠均衡實踐親身經歷與理論教學比重的‘兩步法’。”劉思源介紹,在實踐教學過程中要重實踐親身經歷,設計若干互動環節,讓學生沉醉于實踐教學親身經歷之中。教師承擔組織者腳色,并以短評的方法恰到好處講好理論教學的“關鍵一句”和“點睛之筆”。在實踐教學結束后,教師會別的組織在課堂上進行案例分析、理論講解、交通分送朋友,讓教學結果進一個步驟升華。
劉思源強調,在現場實踐環節要“輕講解”,而非“不講解”,要特別設計,少說、精說,在現場實踐開始前教師進行5~10分鐘的總體講解,在實踐過程中恰當地在若干處所進行精練講解,畫好“包養網點睛之筆”。而在后續的課堂教學與分送朋友環節,也不克不及照本宣科、脫離實踐,而是要圍繞實踐案例把理論知識講透講活。“在評價機制方面,我們依托學生提交的實踐作業以及學生課堂交通分送朋友表現給出分數。下一個步驟,我們將進一個步驟摸索將思政課實踐教學‘單獨成課’,加倍深刻有用地開展好行走的‘年夜思政課’。”
今朝,中國國民年夜學已經以必修學分情勢將“社會研討與創新訓練”納進本科人才培養計劃,并開設“年夜思政”國情教導通識課和社會調查研討方式課,打造多維課堂、延長教學觸角。同時,依托信息技術構建“實踐+智庫”“實踐+科研”的共建共享平臺,集中發表、交通、研討、表揚、轉化學生社會實踐活動中構成的思政學術作品。
蘇玉波認為,“行走的思政課”打破傳統課堂的時空壁壘,跳出包養“書本圍墻”,以社會為教材、以實踐為課堂,通過創設“沉醉式”“參與式”的育人場景,將政理闡釋、學懂得剖、事理剖析融進實踐體悟中,在“行走”中實現知識傳授、感情培養與崇奉塑造的有機統一。
從文明浸潤到任務擔當,青年景長實現認知躍遷
“行走的思政課”不僅改變了學生對傳統文明的認知,更催生了他們的行動自覺。
一次對鄉村傳統文明的實地探訪,令成欣慧從頭思慮本身作為青年的腳色擔當:“我們不僅要‘欣賞文明’,更應成為‘文明的再創造者’。”在課后研討中,成欣慧地點小組圍繞“若何將傳統文明轉化為發展資源”進行深刻討論,并提出了“文明-產業-管理”三位一體的轉化路徑,最終在課堂匯報中獲得優秀展現獎。
西安路況年夜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碩士研討生劉瑩則在實踐結束后,結合訪談文本編碼,在老師的指導下完成《陜西數字賦能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的形式剖析及其經驗啟示》一文,已被《陜西社會科學》雜志錄用。“這種用真實軌跡取代抽象說理的教學方法,使理論認知從概念推演轉化為實踐認同,極年夜晉陞了我對理論的懂得。”她說。
在天津財經年夜學的思政課教學中,劉思源發現,良多年夜學生對傳統文明的態度已經從懵懂變為盼望清楚,對主動探討中華優秀傳統文明也有了新設法。“好比我們在實踐教學基地帶領同學們制作非遺‘魚拓’、手工噴鼻囊,學生在風趣的沉醉式實踐教學中體會到中華優秀傳統文明的傳承,更體會到勞動精力的內涵。對于學生而言,思政課實踐教學為他們打開了一扇生動清楚中華優秀傳統文明、清楚鄉村振興發展成績的窗口,激發他們深刻學習探討相關理論知識的興趣,扶植了他們運用中國化時代化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剖析息爭決實際問題的才能,讓他們獲得了比較明顯的成長。”
“不少學生在活動中實現了對中華優秀傳統文明的認知躍遷與個人成長。”李天姿對此頗感欣喜:“曾經,有些學生認為‘農耕文明’已經過時,但當他們在田間地頭感觸感染勞動的快樂和鄉村的脈動時,當他們親自參與秸稈還田改進泥土、發現傳統農法與現代生態理念的深層契合時,紛紛轉變了對農耕文明的態度。甚至有學生提出想在農耕親身經歷園認領一小塊地,以便今后常來農村了解一下狀況。可見,親身實踐是思惟轉化的催化劑,不僅有助于廣年夜青年懂得中華優秀傳統文明的韌性和性命力,更有利于催生青年學生投身中華優秀傳統文明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的內源動力。”
“師生在互動式、探討式的學習中配合衝破傳統文明的思維定式、拓展傳統文明的情勢邊界、改革傳統文明的表達情勢,可以實現學理升華、文明浸潤與成長成才同頻共振。”蘇玉波說。(記者 楊 颯 張亞雄)
發佈留言